鹤发阆中
作者:邓鸿雁时间:2015-03-23浏览量:344
导读:公元前330年的一天,一大队兵车战马簇拥着一位国君来到了一处景如画的城池。这座城池北面背靠青山,其余三面呈弧形被明澈的江水包围着,江水的另一面是从江水中拔地而起的延绵起伏的山峰,如同一道翠绿的屏障隔江护卫着这座城池。正值夕阳西下,正是“落霞孤
现存的阆中古城建筑群是物化的风水理论。王其亨在他的研究著作中指出:“阆中古城的建筑布局后倚蟠龙册,前照锦屏山,正是并本着‘风水穴法’中山向选择的理论,‘必以近案有情为主’的意象而规划的。”“以此风水格局,在权衡阆中四面山水而择定的城市中心,即北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及南对锦屏山的双栅街的十字交结处,建有‘中天楼’,其意象,正应风水理论‘天心十道’之喻。城内其余街巷,殆皆由中天楼为核心,以十字形大街为主干,迭分东西展开。各街巷取向无论东西、南北,多与远山朝对,或为蟠龙山,或为伞盖山,或玉台山、西山、大象山、塔山等,南向主街则多取锦屏山断片为底景。一些街道更以其所向取名,强调其风水主题,如蟠龙街、屏江街等。”
任何学说都有其局限性,风水确实含有大量迷信的历史糟粕在其中,但它确实也为古代城市建筑规划做出过贡献。王其享教授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城市规划学说,但从皇帝宫殿到城镇选址朝向布局规划乃至平民宅院建筑,即使用现代的学术来衡量,也不缺乏其科学性和合理性,而那时并没有现代的学术理论,古代建筑所依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王教授和他的学生通过对大量的古建筑研究(包括阆中古城)发现,古代劳动人民建筑所依靠的理论正是风水。
阆中不仅保存了风水文化,还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文化。而且自然风光独特,到处都是一幅泼墨丹青。阆中的美不仅在于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在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所营造出的一种让折皱的得以舒展的氛围,让心灵得以放飞的碧蓝天空。
诗经里的“鸡鸣”
——锦屏山,大佛寺,西河塘码头……
走进阆中古城,没有汽车声,连自行车也没有,街道全是明清时代古香古色的建筑,置身其中,仿佛时光穿梭回到了明清时代。站在古街,向南抬眼望去,一道翠绿的屏障映入眼帘,因“花木错杂似锦,两峰连列如屏”,故人们把这道绿色屏风叫做锦屏山。寺庙亭榭的琉璃瓦脊檐金光闪闪,掩映于绿影丛中,不是仙境却胜似仙境。
锦屏山风光秀丽,历代都在山上建造楼阁亭榭,现保存有:张宪祠、九曲长廊、吕祖殿、八仙洞、飞仙楼、杜工部祠堂、放翁祠、碑林、赛锦屏、观星楼、锦屏山造像及石刻、怀飞亭等。如果在夕阳西下时登临吕祖庙,听闻绿树丛中的鸟啼,即使不是诗人,也会产生吕洞宾贴于阆中的“谁家绿树正啼鸟,何处夕阳斜依楼”美不可言的意境。
《阆中县志》记载,“上元后一日,锦屏山游人如蚁,谓之游百病。”这种接触山川之灵气,陶冶情性并增进建康之举,亦非尽属迷信。宜养身心是阆中自古就有的功能。诗圣杜甫有“阆中盛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其在阆中留下诗作60余首;宋代陆游有“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临锦屏”等。此外,还有元稹、房琯、黄庭坚、司马光、苏轼、文同、杨慎等都在阆中留下了宝贵的遗迹与不朽诗作,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阆中云台山作记,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嘉陵江山三百里》最重要的取景段为阆中山水。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