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文学网

青鸾文学网移动端

移动端

库维网络淘宝店

软件淘宝店

那些年、那些事

作者:周长国时间:2018-05-16浏览量:
导读:作者介绍:周长国,男, 1979年5月28日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99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七台河市新兴区罗泉学校教学主任、七台河市爱心义工志愿者。《中国作家文学》北方编缉部编缉、调研部主任。《作家刘国林作文大讲堂》讲师。《速读》杂志北方工作站金沙新区分站站长。创作的散文《莲藕情》、《小姨》、《做菜之乐》、《桑葚》、《穿过岁月的爱》、《以平凡演绎精彩》
作品正文: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同的经历,他们如春雨浸润着我们的心灵、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这些经历就像时光中的烙印,给予我们跨越困难、走出困境的勇气、令人回味无穷。

周日,在去邮局回来的路上我忽然听到机器的轰鸣声,寻声放眼望去,不远处一台机器正在脱玉米,一辆铲车正向机器口运送玉米、高高耸立的“出粮口”往车里放粮。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感叹,现在科技进步的太快了,脱玉米基本全部机械化了,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不禁的我想起了当年也曾是脱玉米队伍中的一员……

先说说2005寒假,当时我参加脱玉米队的工作流程吧。那个年代基本是半机械化,一台机器十个人。每项工作都是俩人一伙、机器一直运转,以装上车的玉米袋数为准,十袋一换班。先从“打叉子”说起吧。“打叉子”实际就是手持一个撮玉米的专用“叉子”往机器口旋转的传送带上送玉米。这个活,是脱玉米流程中最累的一项,仅一个“叉子”就有十多斤,再加上一大“叉子”的玉米足足有四五十斤,得需要弯腰同时“叉子”接触地面,左脚与握“叉子”的双手配合同时向前用力,撮满满一“叉子” 玉米后,双手用力向上端,同时直腰送到机器口。“东家”的地面平整活还好干些,要是遇到不平整的场地或有雪有冰时,你是干着急玉米就是撮不起来,机器正常轰鸣、传送带高速运转,那是干着急不出活啊……看似简单的动作,不断重复坚持到装上车十袋玉米后,你会感觉到腰酸背疼、汗流浃背、内衣几乎湿透、呼呼喘着粗气。这时你不得不丢下“叉子”马上去下一个岗位“接玉米骨”。这个“活”在整个脱玉米的流程中是最轻松的但也是最脏的。站在机器的“出骨口”可以直直腰,缓解一下“打叉子”的疲劳,但是你要经受“出骨口”灰尖的“洗礼”。机器叶轮飞速旋转才能把“玉米骨”带出来,但同时也带着大量的灰尖,在此项工作中手还不能闲着,有时机器不一定把玉米脱的太干净,还得把带有玉米粒的“玉米骨”投入进料口,进行二次脱粒。等接“玉米骨”的麻袋满了,同伴会来接替,这时你得立刻背起 “玉米骨”背到“东家”指定的位置。然后回到岗位等待……要结束时你会感觉到身体特别的冷,刚才出的汗水在寒风中逐渐变凉、消失、直到你打冷颤!下一个流程是“接粮”,拿着麻袋套到“出粮口”上。这个“活”看似简单,但这里全是技巧,一袋玉米定量是180斤,你不能装太多、也不能太少。要不然下一个流程的工人是不好操作的。这个还好说,最难的是“揪称”。当你感觉差不多180斤的时候,把满满一袋玉米拽到称的旁边,双手紧握袋角,麻袋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身体微蹲,用膝盖顶住麻袋的中下部,双手和膝盖向上用力,身体直立同时向称的方向转身,轻轻放手(速度快了,“砸称”车主不高兴)一麻袋差不多180斤的玉米就稳稳的落到称上,为下一流程的人工作做准备。起初这个“技术活”我是不会的。只干一个活“接粮” ,“揪称”的“活”全是由同伴代劳。都是出力挣钱,时间长了我也不好意思,于是细心观察、努力的学,慢慢的也学会了这门“技术”。下一个流程是“添称、缝口、助力扛袋”了。称是固定好的180斤“揪称”以后,多少不一定,你得用一个小钵,准确、快速的把一麻袋玉米准确无误的称到180斤,称高了“东家”不愿意、低了商家不高兴。然后拽下称,另一个同伴拿着缝针快速的“缝口”。这时你的任务又来了,帮助扛麻袋的工人助力上肩,这也是个力气活,需要两人配合,抬起一麻袋玉米,送到扛麻袋人的肩上,然后扛上车。一开始“缝口”这门技术我也是十分陌生,全由同伴代劳,但我是多么期盼能学会“缝口”这门技术,“轻快啊!”于是休息间隙、机器停止时,我就把麻袋打开,看怎么缝,反复练习有热心肠的工人还会来教我,一来二去还真让我学会了!从一开始的七八针缝完“袋口”到最后的三、四针“袋口”也不会开。最后一个流程是“扛袋上车”把缝好口的一麻袋玉米,借助坡度四五十度的跳板扛到车上,按一定规律码好,每人五袋。这个“活”是我最愿意干的。在机器的后端,不但没有灰,还是两人交替进行,如果“添称、缝口”的慢了,还可以“偷一会懒”站一站、歇一歇、喘口气。但是,它也是最能考验你的力量和劳动谨慎的一项。力量小了你扛不动,劳动不谨慎容易产生危险。在这个流程中我练成了扛立肩、扛扁肩、钻肩的本领。就这样五个环节,有条不紊、紧张有序的进行。

起初程三哥是不同意我参加脱玉米队的,他说“你一个老师,放假了在家好好呆着得了,干什么活,再说了你能吃得了那苦吗?”我几乎是请求、诚恳地说:“让我试试吧!我应该能干了,能吃苦!”他说:“好吧,明天一早6:00,姜涛家见。”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