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荒火》火一样的情思
文学艺术正如每个人的生活一样,是不容复制的。《烧荒火》这篇经典的出现,与其说是经由刘国林的自身经历、个人在社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不如说是刘国林对上个世纪50年代开发建设北大荒生活的发掘和领悟,吃苦、劳作、风俗等等的细微观察而创作出来的。在这之上,决定他能够掌握10万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活动的视角,对生活、人性的理解与认识,再加上文化的素养,骨子里的文人气质,对传统生活及美好道德的向往,还有天生的内在性格是远远分不开的,使得刘国林在文学艺术上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刘氏风格,从而彰显出他的潜在能量和文学艺术领域里所释放的精神价值。
历史是通过革命而写出来的,业绩是通过生活点滴所组成的,不如更进一步地说,历史就是生活的聚集地。刘国林的文学艺术创造就是从聚集地里提取精华,剔除糟粕而产生的。正是刘国林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寻找北大荒历史的常与变、取与舍,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提供给读者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他在文学艺术上所获得成就的奉献精神,就在这里。刘国林的《烧荒火》是对北大荒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风习俗、世情世貌的描写、渲染,对人性的审视和考量,对山川风物所流露的自然之情,对北大荒火一样的传统女性的塑造,都能感知那些细致入微的情思。例如:
姑娘们也烧火来了。北大荒的女儿个个都像刚拔节的芦苇一样,鲜嫩嫩、水灵灵的。……近瞧,他们的双颊被荒火烧得红扑扑的,额头上挂着一串串晶莹的汗珠。衣服被汗水浸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衬托出圆润,衬托出曲线,衬托出不如雕琢的美,美在婀娜,更美在神韵。
《烧荒火》描写的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故事。因为在过去的时间里,现在仍然有许许多多的人还活着,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还在人们的脑海里记忆犹新。烧荒是北大荒10万官兵在没有机械化作业时,为了便于开垦,而采取的原始开荒方法。《烧荒火》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烧荒火》是一篇真实的故事,用他苦寒浸润的笔给我们描绘出北大荒10万官兵粗犷豪爽的性格。如:
直到汗珠含着火光,在他们裸露着的前胸冲出一条条小溪,金红色的光晕从他们的脸上滑落下来,泼洒在刚刚掠过的草丛里;直到累得腰也直不起来;弯得像一张弓,才算尽兴,才肯罢休。何等旷达、何等豪壮、何等热爱生活的北大荒的小伙子们哟,火一样的性格,火一样的信念,火一样的胸怀啊!
这何尝不是刘国林对北大荒的眷恋,何尝不是对乡土文学的无私奉献和积极探索精神的映射!
刘国林是农民的儿子,是从农民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家。他无论是从作品数量,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北大荒流派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把创作的聚焦点全部投放到讴歌北大荒写作之中,无论在“文化革命”的六、七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中的当代,刘国林的文学作品,都真实地表达了北大荒人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北大荒生活经验,更懂得北大荒人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民间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从文学的发展角度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位作家像刘国林那样,能够吸取北大荒民间文化养分,站在现实立场角度,以北大荒人的情怀,一心为讴歌北大荒写作。刘国林在表现北大荒人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深地表现出历史发展的责任感,所以,他的作品也就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从刘国林早期的作品《可爱的草塘》到现在的《烧荒火》来审视,刘氏文学艺术风格在文学艺术界基本形成。他的文学艺术风格本色书写自然、深入浅出、哲理清晰、雅俗共赏、简朴流畅,也可为当代日渐失去吸引力与影响力的文学创作提供有益借鉴。《烧荒火》曾以其新鲜朴素的北大荒故事故事,通过文学艺术的构思,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读者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关注。这种喜爱和关注,不仅是奇特的《烧荒火》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保持生活原来面目基础上,进行构思巧妙的艺术运用,让广大读者较为轻松的阅读与欣赏中得到审美的享受,并在文学艺术上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养料。同时,它又是传统的北大荒土著人,作为北大荒作家,就应以天下为己任,不断追求美学意境,这两种风貌的统一,恰恰说明刘国林把北大荒文化作为中国创作的根底。在这之中所张扬的艺术沉淀和对文化热情的眷恋。可以说刘国林曾赋予北大荒的乡土文学是纯高度的理想和文化境界。在他看来,北大荒文化是一种文化中的艺术,而又是艺术中的文化。《烧荒火》就是在这种文化艺术中,锐意刻画描写出来的,具有极其文学艺术的历史价值。
《烧荒火》绝对是一篇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这篇作品已经得到国内著名评论家、作家的关注,好评如潮。尽管刘国林已经是北大荒作家之一,是个天才的作家,同样,在不远的时间一定也会备受海内外华人关注的中国作家之一。
2019年2月26日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