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张晓东
张晓东出生于黑龙江省勃利县一个农民家庭,是北大荒的儿子,也是从北大荒走进军营的。在军营里通过摸爬滚打的锤炼,受到军队这座熔炉的洗礼,业绩斐凡。回到地方后,先后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县发改委主任、黑龙江中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并把每项工作都做到了极致。
其实,我与张晓东战友真正认识,还是在去年7月份。那时,我回到家乡,主要是看望已经阔别二十多年没有见面的刘树金战友,同时也想拜见一下战友王波兄弟。因为王波在部队时,就很有名气了。他除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文学创作,并得到部队首长和战友的高度赞扬,继而出版了诗集《金秋拾叶》,是我们战友中的娇娇者。但事与愿违,当时王波去省城办事,我又琐事缠身,我们俩没能见上一面,直到现在想起来,还感到遗憾。
见到战友张晓东时,在他的言谈举止中看到,他的端庄厚重,他的儒雅风度,他的豪放性格,始终没有削减那种特有的军人气质,尤其在当乡党委副书记、县发改委主任、黑龙江中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在工作闲暇之余,他夜以继日的兼职文学创作,至此已经坚持十年有余,这无不深深的感动了我。
九十年代初期,张晓东被组织任命为乡党委副书记、代理乡长时,他才三十多岁。刚来这个乡的局面是灾荒压头,干部发愁,千人千条心,各想各的路。在这样烂摊子面前,张晓东没有退让,奋发图强,并继承和发扬了长征精神,鼓足勇气,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进。
在召开全乡人民代表动员大会上,他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完成任务吃饱饭”,下联“怎么赚钱怎么干”,横批“勤劳致富”,当时是“一征三收”的计划经济年代,能提出这样的施政理念,在群众中就像干柴烈火,把人们的心一下子燃亮起来了,会议开得热气腾腾。随之乡亲们心里稳了,人心也齐了,凭靠集体的力量,群众的智慧,热火朝天的干起来了。这在当时的形势下,已经说明了张晓东及其具有超前的意识和无所畏惧的胆量。
同时,张晓东为了保障乡亲们的秋后收成,他带领乡亲们把“倭肯河大堤加高啦,乡间的道路取直啦!桥梁加固、增多啦!树林成片——成行——成材啦!乡亲腰包有钱啦!家乡人民生活富裕啦!”
在其位、谋其政,是张晓东的信念,也是他执政的准则。他经常深入农户了解情况,访贫问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直到现在,乡亲们还经常传送着老乡长张晓东的一件感人事迹。
那是一九九八年九月的一天,天空细雨连绵,张晓东刚从贫困户回到家里,脱下被雨水淋湿的衣裳。就在此时,妻子急忙跑过来对他说:邻村有位姓郑的兄弟,家里本来就清贫如洗,再加上出了车祸,房子和地都卖了,还欠有外债。女儿刚上初一,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面对家里的状况,无奈,女儿只能辍学了。张晓东听到这里,内心酸溜溜的,怜悯之情,由然而生,便急忙说道:我是党员,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宗旨,人民选我当乡长,帮贫济困是我的职责。乡亲有难,我要尽我的能力去帮,如果没有能力,想办法也得去帮。况且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富民强国的有生力量。这样,张晓东夫妇便把孩子接到家里了,当时孩子才14岁,尽管孩子很小,但贫困挡不住孩子有志向的脚步,清寒也熄灭不了孩子已在心头照亮未来的火炬。为了扭转贫寒的家境。一个弱小的女孩,坚忍不拔,由初中,进入高中,时间过得很快,孩子大学毕业了,结果被分配到国家重要部门工作。这个故事,已经在2019年世界汉语文学的《关东美文》试刊号第4期和青鸾文学网上《我和我的两个女儿》一文中,如实的记载着故事的始末,并引起社会上的积极赞扬,有的说,张晓东老乡长是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焦裕禄,也有的说,他是黑土地的孔繁森,好评如潮。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