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柘风情
野柘,离沅陵县城约四十公里,居辰溪、沪溪三县城之间,是舒溪下游的一块不到十五平方公里的冲积盆地,她的周围大山环抱着,高耸入云。在过去,她正如陶渊明写的世外桃源那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十分纯扑,过去大都不愿去理会外面的世界,埋头在自己那一小块田园里的情趣,一家人的欢乐,一个地方的和睦安康的日子。如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了老人和小孩,守着这古老美丽的家园。儿孙们一年回乡一次,带回了一年的辛劳和欢乐与幸福,用更大的力量去装点美化自己的家園。
从高处来看,野柘,有点像放在大圆木桶里的一顶斗笠,中间突起,周边一坦平洋。又有点像只龟背,千年不动地匍匐在那里。突起的地方,叫田家山,是由几个小山丘组成。有九个自然村,一两千人,围绕着田家山这块风水宝地,散落在这只龟的裙边上。那一坦平川之地,就是远迎闻名富饶的野柘坪,当地的粮倉。那里入夏后,绿茵茵的禾苗,风动浪起,千米阳光,令人心旷神怡。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田家山就是这样,虽无仙,但因养育着这一方生灵',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春天,遍山的映山红,把这里装饰得十分美丽,记得儿时常在花开之时,与小伙伴们游戏于花丛之中,满头戴着鲜花,一身香气袭人。田家山有一座山头,叫炮台岭,相对高差百米左右,站在炮台岭可以把野柘三百六十度地看过透,让人耳目一新。岭上原有一座炮楼,占地面积一百多平方米,里面安装着一尊黝黑又粗用生铁铸成闪闪发亮的大炮,身长约2米,口径约十五公分。传说是太平天国石达开败退湖南,一支部隊驻扎在这里,在与湘军激战后,撤退时弃于这里的。抗日战争时,当日军打到桃源时,当时民众就准备利用此炮楼与日軍作战。
更令人赞赏和称奇的是这里东南角上有一座山洞,叫白牛洞。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三年滴雨未下,颗粒无收,一头白色仙牛路经此地,为了挽救一方生灵,用双角在大山脚下凿开一座山洞,引出了涓涓泉水,解救了当地的旱災。当地百姓为了感恩大白牛,把这洞取名为白牛洞,表示纪念。现在洞内还殘留着仙牛的足跡。洞内有一间大厅,昏融如月色,四壁可见乳白石子,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亮,宝石般晶莹剔透,闪闪夺目,十分迷人,厅内有天生的石桌、石凳。在通向出口狹长的通道里,有一条天缝,大白天可看见星星和月亮,传说有时还从那里传来鸡鸣狗叫和仙人说话的声音,真是妙不可言。洞内的水,一年四季川流不息,在野柘坪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条宽八米,从洞口流向西边舒溪,全长三公里的沟渠,贯通全野柘坪。沟内泉水清澈,鱼虾成群。沟渠两岸绿树成荫,田野上白鹭齐飞。,尤其春夏时,鹰鸠常追逐于夕阳之下,跌落于麦浪油菜花丛中。这一切更增添了田园的风光、秀丽的情趣。同时,这条沟,又是条保粮渠。无论天如何干旱,沟内的水总是涓涓不息,灌溉着坪中千亩良田,养育着这方生灵。
在野柘的南边,有一个叫庙坪的地方,那里曾经是兴旺了好几百年李公千岁的庙堂,也是我儿时的学堂。相传李公千岁是元末明初一位农民起义的领袖,后被叛军杀害。这座庙大摡是当地人为了纪念他而建的。庙宇很大,长约六十米,宽约二十米,。庙内分前殿和后殿;前殿比较空荡,除了两侧靠墙放着几尊小神,就只在堂中摆着一座三搭式的香炉,是朝拜者烧香焚纸的地方。后殿才是正殿,有八根大楠木柱支撑着,殿内显得高旷和雄伟。殿中央神案上,立着李公千岁雕像,大概有三米多高,十分英武。他全身度金,明亮的眼睛,闪闪有神,黑黝黝的长须,飘飘欲仙。相貌十分威严,但又显得和霭慈祥。在他两侧,两个卫士,稍矮一点,手中挥舞着大刀和宝剑。在两边的墙壁上,供着十几位不知名号各路神仙。儿时的课堂就设在神案前面,休息时,同学们就围绕着李公千岁神案打打闹闹,有时还爬上神案,敲打着两个卫士的肚皮和摸李公千岁的长须。在前后殿中间,有一个较大的天井,两侧是东西两厢房。原先是庙里方丈、主持住的地方,后来成了我们老师的宿舍。在庙堂的大门外,是一块约八千平方米的操场。也是野柘人在这里集会,唱戏,祭神的地方,后来成了民兵演练的操场。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