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四渡赤水的首渡之地
发育于乌蒙山区的赤水河,向东冲撞而来,直逼大娄山麓,其势如猛虎,其速如脱兔,拐向北,到了土城,才有了几分温顺。土城依山而建,依河而筑,大娄山在房后逶迤而去,赤水河在门前滚滚而过,成为川黔通衢的一道门户。
不曾想,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正是在这里完成了力挽狂澜、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四渡赤水首渡。
一九三五年一月下旬,中央纵队在红一、三军团等的拱卫下住进土城,试图由此寻路北出,与红四方军会合。然而,在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危急情势下,青杠坡战斗又打得惨烈而胶着,遂主动撤出战斗,渡过赤水河,转战川黔滇,另寻他途。从此开启了被毛泽东视为他得意之作的四渡赤水突围的北进之路。
秋日,我从合江县城出发,跨过九支——赤水大桥,一路饱览了丙安古镇的危崖洞天,佛光岩的诡谲莫测,赤水大瀑布的雄姿大景,来到土城参观停留。
古镇的街道由清一色的石板铺成,两旁的店面皆为土墙(或木板)、黛瓦建筑,既简约又古朴。溪水边、小巷旁不时可见南方特产黄桷树,它的粗枝大叶常常辉耀街头巷尾、河滩码头。这里民风纯朴,街上极少有买卖的吆喝声与喧闹声,人们的工作、生活,以及商业活动都显得那么平和自如。
走着,走着,我有些饿了。
在一家小饭馆前,我对老板娘说:“不知能否为我煮一碗小面,这两天感冒了,要清淡些。”
老板娘说:“好,我为你调配作料。”
面条端来,很清香,很可口,我吃得很满意、很满足。末了她只收了我5元成本费。
这就是古镇的人——古镇的民风。
设在古镇街上毛泽东等的住宅简朴得令人唏嘘,后墙甚至以石壁为筑。站在伟人曾经居住过的陋室,体察他当时生活的艰辛,作出撤出战斗命令的无奈,下达抢渡赤水命令的决断,仿佛还能感觉到他身上的余温。
“女红军街”与其说是街,不如说是巷,一条高低不平、逼窄难行的小巷。有谁知,那些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女红军当年就住在这条小巷——这条小巷里的简室陋屋!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土城近旁、当年青杠坡战役发生地,至今还埋葬着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军指战员不屈的身骨,和他们与青山为伍的忠魂。我绝对相信他们中的许多战士倒下之时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家在何方,身在何处——他们的心里只剩下为工农的解放而努力冲锋。
他们的流血牺牲当为后人万年记颂。
我漫步在赤水河边,把土城的历史回望。从习部起源、习国诞生,到置县、建州,直至今天设镇,土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更有那八十年前红军在此开启的四渡赤水首渡,给它平添了一段历史浓墨重彩的恢弘。
不曾想,当年土城这一渡,便渡来了战略上的被动变主动,渡来了新中国光辉灿烂的朗朗晴空!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