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的寻找
作品正文:
半个世纪可以用来做什么?足以让一个初生牛犊的稚童成长为一位临近退休的老干部!但有这样一位老作家,倾其半生都在寻找当年自己抗美援朝的老班长!
也许,世间许多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的机缘、巧合,但我更加相信“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真理!而这位老作家——孙克成老师,就是我要说的故事的寻找者。
初见孙老师,是在新乡一家超市门口的公交站,我在帮朋友派发宣传单,恰逢一位老人,像是走累了,因为公交站没有等候座椅,想要倚靠在栏杆扶手上。我想栏杆在那车辆来来往往的路上一定布满了灰尘,便把手中的传单递给老人家,要他垫在身后倚靠在栏杆上。就是这么一句话,拉开了一切故事的序幕:老人听我的口音不像是新乡人,便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说是山东日照人。老先生听到后,看起来有些激动,刚要说什么,又逢老先生要坐的公交车来了,他急忙地从上衣口袋掏出一支笔,边写边告诉我他住在老年公寓,以及他的电话号码,要我周日的时候一定要去老年公寓找他,他有要事相托!看着老先生急切的眼神,我点头答应了!
到了周日,我约了一位朋友同去了老年公寓,那时正好是端午节,就顺带了些小米粽子过去。老先生亲自出来接的我们,带着我们走到了里面。老先生像是早就准备好了一样,把两本订好的小册子交到我和朋友手中,让我们先读一下。虽然不是很明白老先生的意思,但是被小册子题目中的“烈士”二字吸引了,可能是自小受到父母看抗战电视剧的影响,对于这类内容很感兴趣,便立马看了下去。文章的第一行写道:“丁立学是我们医疗队敷料班的班长,山东日照人。”山东日照人?我也刚好是山东日照人!我抬头看了下老先生,老先生笑笑示意我读下去。普通话不标准的“一照银”(日照人家乡话把“日”读作“一”,把“人”读作“银”)丁立学班长在医疗队中,像是大家的大姐姐一样,为照顾每个人忙前忙后,时常忘了自己;在行军时,又像个作战指挥员,鼓舞士气、奋勇向前!那时28岁的丁班长已经和一个老团长商定了在国庆一周年的时候完婚,但因时局紧张,坚持要和部队一起上前线!她说:“美国鬼子把战火都烧到鸭绿江边上了,我怎么能袖手旁观?!战士们都去打仗了,让我自己躲在后方?我绝不当逃兵!”丁班长带领医疗队奉命配合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开赴前线。当时正值雨季,在路过甘德里时,听说前面一座大桥被大水冲走了,奉命奔赴前线的部队受阻,这时医疗队接到命令,要在12小时内架起一座木桥,让部队快速过河,占领813高地。于是丁班长带领大家向朝鲜老乡家借来斧头、锯子等工具,甚至菜刀也派上了用场,很快就砍伐了十多根粗大的松树。丁班长——一个女同志,竟然扛着最粗的一头跳进洪水中,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前进着,却没想到脚下一块石头太滑了,她没有站稳,被一股凶猛的洪水冲走了!队里的同志沿着河边直追,丁班长一会儿被洪水淹没,一会儿又奋力浮上水面。突然一股洪峰冲过来,把丁班长冲向立在河中央的大石头上,丁班长头部沉重地撞向石头,站在岸边的同志们都大喊“丁班长”!敷料班的姐妹们都吓得哭了起来,不少同志要跳入河中去救丁班长,老队长大声喝止住“河水湍急、来势凶猛,擅自行动只会是无谓的牺牲!”大家顺着河边向下游找去,终于在一片石头滩上找到了她。她满头青紫色,已经停止了呼吸,当大家把班长运到河边,敷料班的同志们全都一拥而上,哭喊着“丁班长......”哭喊声撕心裂肺、悲天悯人!读到这里我也禁不住难过,眼泪就掉了出来。最终,在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鼓舞下,一座四段双排十多米长的小桥终于搭成了。因战事紧张,在敷料班同志们的强烈要求下,老先生和敷料班所有同志留下来完成丁班长的善后处理工作。看完之后,我沉思了一会儿,跟老先生说:“没想到我们家乡还有这么感人的先辈。”老先生告诉我说;“这次请你来,是想请你和你的家人以及同学,帮我寻找一下丁立学的故乡和亲人,你能帮我实现这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愿望吗?”我看着老先生的眼睛,明知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因为这份执着和感动,我也决定帮老先生一把!于是我就答应下来。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