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文学网

青鸾文学网移动端

移动端

库维网络淘宝店

软件淘宝店

客家风水塘

作者:曾庆阳时间:2019-10-22浏览量:
导读:曾庆阳,梅州客家人,现在佛山市禅城区任教。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佛山日报》、《东方散文》、《西部散文选刊》、《如歌岁月》等报刊。在我们客家围龙屋的建筑布局中,大部分都是屋前有一口池塘,屋后有一片竹子。屋前的半月形池塘,通常被称为风水塘,和半月形的房舍建筑,合成一个大圆,大概是预示圆满吧。两个半部之间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是村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位于围龙屋前的风水塘,远远看去就像是倒映在地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半月形边通常都是菜地。一些精明的村人,就会在池塘边搭一个棚架,种上攀藤的瓜豆,如南瓜,丝瓜,扁豆等。每当收获的季节,那些瓜豆会长得特别好,长得特别多。大概是阳光在水里的反光照和正面照得全面吧。

大片的南瓜叶铺展在棚架上,密密实实的,南瓜长在架子上,睡懒觉一般,等大了藏不住了,才露出了马脚。也有胖胖的挂在棚架上,神气极了,水上倒映着变为两个、一串,甚是让人羡慕。

池塘除了养鱼,更多的是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池塘的水不能饮用,但洗菜洗衣服,洗其他物品都得靠她。在农村没有那么多讲究,在菜地里摘好菜后,就到塘边把菜洗干净,菜头、黄叶直接扔进塘里喂鱼。回到家里,再用井水过一遍就可以煮着吃了。

更多的是,池塘是村民洗衣服的场所。每天早晨,妇女们都会端着一大盆昨晚全家人换下的衣服来到塘边搓洗,打上肥皂或洗衣粉,在用石板筑成的塘边上搓,然后又在塘里过水、拧干,放进盆里,等全部洗完了,就在禾坪边墙埂支起的竹杆上晾起来。各家有自己的位置。

这时往往会有五六个最多十几个农妇在塘边洗。先来的选好一点的位置,迟一点的在旁边洗,人多的时候排成一排,有的搓,有的洗,很壮观,甚是整齐好看。她们互相打个招呼后,就会一边洗衣服一边聊天,张家长李家短的,聊到好笑处就会笑成一团。笑声在池塘边回荡,传得很远很远。

上世纪70年代,人们还会经常使用硬币,一分两分五分的硬币装在裤兜袋里。农妇们在搓洗衣服的时候,这些硬币也会不安守分地钻出来,溜进池塘里。被人发现后,有的人就会回家去拿锄头出来,刻舟求剑般的到塘边打捞,有时也能捞回来,或者捞到别人掉的一分两分钱来;但有时也捞不上来,只能由它去了。一些小孩子看到了,也会到塘边,学着大人样捞起钱来,或者在游水时到塘边用脚踩一踩,潜下水去摸一摸,看看有没有“发财”的机会。

每当夏天来临,风水塘就变成为了孩子们快乐的天堂。

那时天气热,家里没有风扇,更没有空调。每个家庭只有几把葵扇公用,解暑的最佳方法当然是泡在水里了,虽然水是那样的不干净,人畜共用的池塘。大人们通常吓唬孩子池塘里有水鬼,所以孩子们也不敢单独去游水。大人也不准孩子早上和中午去。早上水冷,中午太晒,太热怕晒出病来。通常下午四点半后太阳没那么毒了,孩子们就出动了,穿着一条小裤衩急匆匆地跳入池塘里撒欢了。

十几二十个小脑袋在水里出现,池塘里一片欢腾。

小孩子学游泳,通常都是大孩子教小孩子,口授相传,言传身教,怎样潜水,怎样手划脚蹬,又是怎样踩水趟水,学得最多的是狗刨式,游累了就用仰泳,可以浮在水上。

刚开始学的孩子只能在塘边玩,身子趴着石板用脚打水,或者在塘边较浅处,用手捏着鼻子,然后沉入水里,看能闭气多长时间,待忍不住了马上就抬起头来吸气。试试划水脚不踩地,慢慢地也可以游几米了,就敢游出去一点了。

会游水的孩子通常要来一场比赛,看谁扎猛子远,看谁游得快。要比一比谁可以游得更远,甚至可以游过塘对岸去。同龄的孩子还经常会玩泼水,用手掌溅水到同伴的脸上让他睁不开眼,顶不住了的时候认输。大家按人数平均分成两组,互相溅水。酣战一阵后,就会有输了的,退出战团,爬上塘边歇着、助威着。然后几个孩子就会围攻剩下的人,这样所剩下的人就要一人应付几个,两手不停地溅,忙不过来,很快也会认输了。赢了的孩子就会在水中欢呼雀跃一番了。

孩子们在水里总会忘了时间,往往一泡就是一两个钟,上来时手指已经起皱纹了。到井边打水上来冲冲身子,跳起来甩甩左耳,再跳起来甩甩右耳,把耳朵的水弄出来,回家换上干衣服,也就当已经洗完澡啦。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