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
很小的时候,就听三国,看三国电视。初一的时候,暑假读完了鸿篇巨著《三国演义》,当时看不太懂,就以为三国是四大名著中最无趣的。也许是年少,根本无法体会书中字里行间的它意;而西游记中耳熟能详的神仙妖精很是有趣;红楼中的和大家族兴衰荣辱也可发人深省;水浒中众位英雄的肝胆豪气很是令人向往。而三国,以急促的情节,简练的文笔,虽有120回合,却仅有红楼一半厚度的讲述了一个时代近百年的历史,涵盖了公元200年左右整个中原乃至西戎、北夷,南蛮的进程,以当时的认知水平,三国真可以以天书来论了。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止书中人物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征服自己。然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敬佩,无法进入到那个时代,去真正感受其人的伟大。所以,对于诸葛孔明,只是知道,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就数他最耀眼,听过读到过太多有关他的故事。从最初的三顾茅庐,博望火攻,到舌战群儒,赤壁南风,草船借箭;后来白帝托孤、七擒孟获、五丈遗恨,有太多的故事,无不显示诸葛的聪明才智,料事如神。后来,总以他为智慧的化身。然而,这些,都是听来的,看来的,至少在高二之前,对他的认识仅只如此。真正感受他的伟大,并从内心深处开始敬佩这个人时,却是自高二学习失街亭以后。
高二,有一篇课文是摘自《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讲述的是马谡在受命守街亭时,因仗着熟读兵书,自以为深通兵法,不听王平之言,将两万兵马驻扎于山上,结果被魏军断其水源,士兵自乱,于火攻之下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后虽得脱,却终被诸葛亮挥泪斩下。因为那一版的三国拍的太好,在繁重的学习重任之中,居然组织我们去观看这一段。以前是看过的,但是因为难得有此机会可以放松一下,发现拍得确实不错。也就是在这里诸葛亮的空城计真的绝了。街亭失守,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来攻城。而此时,孔明身边只有两千老弱残兵和一干文士。所带大军,都已被派去救援马谡和转运粮草。原本计划是守住街亭,拿下郿城,取长安便指日可待,可惜大势已去,只能先收兵回益州,再作打算。只是一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岂能放过这次机会,便快马加鞭来取西城。事已急矣,此时面对来势汹汹的大军,和自身的绝境,该如何应对。电视中的诸葛亮在分派完大军之后,独自来到书房,无奈的扔掉羽扇,撞上古琴,铛然作响。也是这一瞬间,诸葛亮想出了绝妙好计,也就是被后人称道并百用不厌的空城计。那一刻,城头上,孔明轻摇羽扇,笑容可掬,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一如赤壁时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采。此时攻近城楼的司马懿不禁停步疑惑,一向谨慎的诸葛从不肯轻易涉险,莫非城中有大军埋伏,只等诱惑我等入城;可是又不对,街亭刚刚失守,此时诸葛身边不该有大军。正犹豫着,那孔明却淡然而坐,轻抚琴弦,悠远而沉静之音离弦而出,淡化眼前紧张的对峙之势。对于音律,司马懿是了解的,此时,他很想从琴声中判断出孔明的真实境况,因为琴声骗不了人,更何况司马懿是如此精通音律。可惜,听到曲中,仍然不见一丝慌乱,孔明根本就不惧眼前这十万大军。司马懿失望了,难道自己料错了。突然,琴音一转,刚刚还宁静的琴音此刻竟渐显杀气,并越来越重;不好,孔明只怕起了杀心,城中果然有埋伏。来不及解释,司马懿匆忙下令: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退往北山路。十万大军,瞬间绝尘而去。而此时,诸葛亮竟颓然而坐,伸手掏出手帕拭去额上的汗珠。此时的他,与之前面临十万大军时的镇定判若两人。也就是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诸葛亮也是怕的,怕司马识破表象,带军攻入西城,到时,只怕后果不堪设想。饶是如此,仍要保持坚定。此时,眼前有一位智谋超群的统帅领着十万大军压境,而身后只是空城一座,然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众人的信任,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怯弱,所以只能强作镇定,如此才可迷惑敌人,保住身后的城池,也保住千辛万苦打下的基业。当大军退去时,刚才的镇静和泰然瞬间坍塌,再也支持不住了。看到这一节时,明明知道空城计是的,可仍然捏了一把冷汗,只因当时的情况实在太惊险。后来,再读三国演义,发现这一段并不如电视中所演,当大军退去时,书上写道:“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仅此八字,读着远没有演的那般精彩,此处的孔明好似一位顽童,刚忽悠完对手,便乐的拍掌,看来此时也没那么急啊。而电视中的表演,却在孔明那一刻的露出的后怕中,很好地反映出事态的紧急,就连一向沉着冷静的诸葛亮,也会害怕。所以,越看越是敬佩,要有多坚强、多勇敢才敢在生死一线时如此镇定,丝毫不被眼前的危局侵扰,反而将敌方唬地落荒而逃。再后来,越是明白,在城楼上的镇定,除了自身深厚的修为,更是一种责任使然。好像,这种责任在三顾茅庐之后,就已经有了。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