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
不过,即使是圣人也会出错,孔明只是近乎圣人,所以也做错过,就这些失误,让汉室兴复的夙愿不能得以实现。孔明派马谡守街亭而街亭失守,好一次夺取长安的机会丢失了。其实这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孔明的事必躬亲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将蜀汉治理的很好,但有能之士却无法尽情展示;加之孔明的观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最后只留下蒋琬,费祎之辈。当时,有识之士大多有些缺陷,能这么完美的也能就剩下孔明,如此七法,也就孔明能经得住考验了。所幸,孔明找到了姜维,并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只能说姜维后来为了不让孔明失望也算是竭尽所能,虽然一次次败北,却让人不忍责备。有趣的是,姜维似乎更像武将而非谋臣,后来多次战争,每每计划失败时,姜维便拍马挺抢,奋力杀出,根本不似当年孔明羽扇纶巾的仙人之姿。也罢,好歹也能支撑起脆弱不堪的蜀国29年,引得魏国的另一位大将钟会也对其倾慕不已,也算有些能耐了。而且,就算投降,姜维仍不放弃,试图做最后一搏。如此说来,孔明确实选对了人,能在性命攸关的当口,还能想着兴复汉室,报效朝廷,此确是蜀汉遗风。当时孔明在隆中时,便已对刘备说出:将军可占人和。多少年来,蜀汉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在兴复汉室的信念之下,人心才得以聚集,维持蜀汉数年的经营。这只怕也是孔明选择姜维的另一重要原因吧。
很无奈的是,孔明最后还是败了。犹记得年少时读到孔明观天上将星看到自己的那个摇摇欲坠时,本想用祈禳之法延寿。本着自己确实不愿意看着孔明死去,且仍盼着孔明能挽救蜀汉,很希望孔明能成功。待看到最后一夜就快成功时,魏延冒失地闯进来扑灭主灯而使功亏一篑时,心中尽悲愤不已,恨不能当时化身姜维,将那魏延一刀斩下。可惜,姜维被孔明拦住了,生死有命,孔明自知无力回天。可当时不懂,什么天意,明明就有机会的,只要魏延不来就好。后来才知道,当你看出天意如此,便试图想改变它时,总有另一种力量将偏离事物引到原轨;更何况,孔明命已到尽头,相信正史中是没有这一笔的,而罗贯中这么写,又将读者带入跌宕的情节中赚了一把眼泪。但无论如何,孔明死时的不甘却是真的。而这种遗憾,令后世多少仁人壮士扼腕叹息。其实,以诸葛亮之智,未必就不知道大汉已不可兴复;当是时,江北江南的世族大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曹魏施行九品中正制后,正中当时世族大家的下怀,特别是司马氏一家;江东的世族也中如张昭和陆逊都身居要职;唯有蜀国;世族是最没有地位的。况且,四川虽为天府之国,但当时仍地处偏隅,加之年年征战,书上说“民皆有菜色”。虽然孔明治蜀,偏正无私,律法还算畅通无阻,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蜀汉的灭亡脚步;孔明死后,蜀国更加衰弱,姜维苦苦支撑29年,魏国只派出两路大军,在一年内便将蜀国灭了。到最后,曾经鼎足而立的三国都灭了,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只留下一段灿烂的历史和众多璀璨的人物。即使是当时蜀汉胜了只怕也未能如孔明所治理的蜀国那般清明吧,搞不好还和曹魏一样,被别的世族大家将江山抢了去。因为,历史不因任何人任何事有任何转移。也应了那句:天行有常,不因尧存,不因桀亡。轮到世家上场了,否则没有这三百年的过渡,寒门弟子何时才能登上这历史的舞台。
但无论如何,孔明仍试图挽救大汉,挽救日渐衰弱的蜀汉,而不是让世族大家横行无阻;竭力恢复汉初政治清明的法制社会,为百姓创造一个平等有序的世界,而不是让所谓的九品中正制让人分为三六九等。只是,他还没来得及实现心中的理想,便匆匆离去,空留后人声声叹息。杜甫晚年也曾住成都,因一生感叹于国破家亡,对孔明的境遇感同身受,更能体会出孔明病逝五丈原时的不甘,也为此扼腕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遗恨,不只是不能灭吴吧。是先主所托,未能完成;弱主无依,何忍离去;贼子仍在,无以剿灭;山河破碎,久未收复;蜀民疾苦,何时能平;诸多牵挂,放下不下啊。可是,命将逝去,奈何,奈何!也只能再叹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