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
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出山了。感叹刘备孔明的君臣之谊,也越发也明白:正是三顾茅庐之行,君臣鱼水之情才害苦了诸葛亮,使他终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草庐中时,诸葛亮已经对天下大势分析得透彻,初出茅庐,便开始帮刘备出谋划策,联孙抗曹。有了诸葛亮,刘备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蛟龙终于到深海;从此一点点的攻占土地,汉室复兴似乎有了希望。这一年,蜀国可算是到了辉煌的顶点:刘备与曹操对峙于定军山,曹操被迫退兵,并留下鸡肋的佳话;刘备自封汉王,封五虎上将;关羽被称美髯公,镇守荆州。然而,历史的方向从来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向行进了。傲气的关羽在半年内从威震华夏到败走麦城,最后身首异处。而益州刚刚收到荆州来的捷报还没反应过来,便又收到关羽被杀的消息;后来,张飞因悲伤酗酒又被手下所杀。刘备愤怒了,两位情如手足的将军就这样没了,还是被东吴在背后捅刀子害的。于是,刘备便率领数万大军南下伐吴。孔明深知不可,无论是从天时还是地利上来说,伐吴都说不过去。此时刚失去荆州,没有了地利;东吴降魏,不伐魏而攻吴,与蜀汉建立的初衷相悖,也不占人和。然而,刘备一意孤行,谁都劝不住啊。连诸葛亮也只能感叹:法正若在,定能劝住主公。彷佛是赤壁之战的重演,威震天下的英雄和初出茅庐的少年将领对敌,双方力量和士气都是如此悬殊;又是一场火,烧的老英雄落荒而逃。这一仗败了,蜀国的力量也从此衰弱。回到白帝城的刘备自知命不久矣,只能临危托孤。刘备很无奈,也很不甘心;多年来寄人篱下,受尽屈辱,一心只想恢复汉室;刚刚有了希望,可多年积蓄的资本被自己差不多毁掉了,而自己已经没有了重来再来的机会;然而,所幸的是,诸葛亮还在,还能继续未完的事业。又是一次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从此,孔明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为达成主公的遗愿,兴复汉室,曾六出祁山,每次均不得不因粮尽而返,最终耗尽精力,病逝于五丈原,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前出师表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古人一诺千金,承诺一生尽忠职守,便呕心沥血去辅佐一位君王和他的后代,亦是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观其一生,人品上似乎没有缺点:睿智,重诺,忠义,正直,赏罚分明;学识渊博:通天文,识地理,知奇门,晓阴阳,几乎无所不知,更用其才智发明孔明灯,诸葛连弩,布下八阵图。英才盖世,神机妙算,才比管仲乐毅,并留下脍炙人口的《诫子书》和出师表供后人拜读。
敬佩孔明,也羡慕孔明。后世多少才子都希望能如诸葛亮一样得遇明主,一样被三顾而请出山,继而能对自己委以重任,并能言听计从,同心协力想共同的目标迈进。与其说是君臣,更像是知音。只是,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可以碎琴以叹知音少;而孔明却不能,他仍要继续刘备的事业,哪怕他留下来的是脆弱不堪的败局,也要重整士气,为恢复汉室而奋斗终身。当别人好奇:丞相其实不必事必躬亲,他说:受先帝托孤之重,唯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总觉得是刘禅太愚,无法胜任一国之君,所以孔明看在刘备的份上才竭尽全力去辅佐他的白痴儿子,不太明白一向智慧的孔明为何也这般愚忠。后来想想,其实刘禅应该没那么不济,只是孔明深怕有负刘备所托,所以才不敢放手。而刘禅因为事事都有孔明做主,享受尊荣和清闲时只怕也有几分不爽吧。身为君王,却没有权力和自由,且刘备是如何在烽火硝烟和枪林箭雨中打下的江山他并不知道,所以,蜀国灭了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如以前一样,甚至还卸下了那副强加但很少去承担的责任,所以更加逍遥了。此间乐,不思蜀。是啊,何必思蜀,此间,可比那偏安一隅却蛮荒贫穷的蜀国要好多了。可惜了刘备和诸葛亮,穷尽毕生精力呕心沥血,历经重重磨难风霜苦寒,只为阿斗争得一个能逍遥在魏国做亡国之君的权利。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