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文学网

青鸾文学网移动端

移动端

库维网络淘宝店

软件淘宝店

苏州旧游印象钩沉

作者:何满子时间:2019-04-29浏览量:
导读:作者介绍:何满子(1919~),浙江富阳人,杂文家、学者。著有《论<儒林外史>》、《画笺十年》等。作品正文:报恩寺从上海到别的城市,一出车站、机场或码头,第一个感觉是“这里真清静”。五十年代初那阵,初到北京、天津、广州这些如今也已闹哄哄的大都市,印象都如此。而苏州,则在清静之外,还须加上古朴的感觉。出车站过桥进平门,踏着的便是石子路。这些卵石铺成

木渎灵岩之游

苏州当时有马车载客。我以为郊游的交通工具,以马车为最理想。汽车太快,想浏览一下沿途的风光,没看清就疾驰而过了。马车则悠徐容与,视界也比关在轿车里宽广,更加上蹄声得得,仿佛就有那么点郊游的味道。

游灵岩山先在木渎吃中饭。木渎虽是小镇,但我在少年时就已留有很深印象。印象得之于一本叫做《滑稽诗话》的小书,书中说有几个三家村冬烘先生改张继《枫桥夜泊》一诗。一个说,霜如何能在天上见到,首句“满天”不通,霜见之于瓦上,应改“霜满屋”。次句“对愁眠”,也不通,对愁哪能眠?应改“对愁哭”。第三句勉强。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更不通,倘此船航行到了常州,难道也能听到么?应改为“到木渎”。木渎这个地名我从此就牢牢嵌在记忆里了。木渎有家有名的石家饭店,有名菜肺汤,抗战前曾为国民党的大员们赏识,据同行的潘伯鹰说,此菜不可不尝,谭延阖、于右任都曾在该店留题赞扬过的。扫兴的是正好碰上酒店在翻修炉灶,未能一饱口福。但隔壁一家面馆的爆鱼面也很出色,不像一般面馆似的将爆好的现成鱼块,作为浇头加在面上,而是热锅现爆,脆而又嫩,颇为可口。店名叫天兴馆。何以记得呢?这里还有一段因缘。说起来也真是无巧不成书,八十年代初,我到上海淮海路重庆路口一家苏州面馆沧浪亭吃葱油面,和同去的朋友闲谈,偶然提起了在木渎吃爆鱼面的旧事,说其味之佳至今尚能记得。一个上了年纪的苏州服务员插嘴问道:“阿是讲天兴馆?”原来沧浪亭的老掌勺正是天兴馆老厨司的儿子。难怪沧浪亭的葱油面如此精采!沧浪亭以后成了我常去之处,并曾作小文为其葱油面鼓吹。

灵岩的寺宇、宝塔和各种诡奇多姿各像其名的怪石固然值得一看,但吸引我们的是馆娃宫的遗址。什么响廊、采香泾、脂粉塘之类,历来为诗文所艳传。其实说穿了是大煞风景的。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美女的事,在《国语》上是记载着的,可说于史有据;但西施这个人却查无实据,先秦诸子如《管子》、《墨子》、《孟子》、《庄子》等虽然提到西施(一作先施)的名字,盛称其美貌,但从不提到她和吴越战争的关系;《左传》、《国语》有关吴越交战的文献则根本没有提到她的名字,直到汉代赵哗的《吴越春秋》,才提到越王以西施进献吴王的事,或说她是采薪之女,或说她是浣纱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谁也说不清。人们是不但喜欢造神,也喜欢编造风流故事的,于是越说越真,把一件虚无缥缈的事说得有鼻子有眼,风流旖旎,令人心醉。至少在汉代以后的二千年来,故事像滚雪球似地越滚越大,俨然成为史实。历代好事之徒不免要在“旧苑荒台”上添上些琴台之类,毁了又修,修了又毁,我们观览的时候,兴趣倒不是所谓吴王和西施的古迹,而是历代诗人文人所塑造装潢过的传奇意义了。

倒是山西南麓的韩世忠墓留下了印象。当时虽已残破,但墓碑前巨大的※※却完好无损,镌刻也相当精致,比起墓主的同僚西湖岳王坟上的旧物来,后者无一件可与之争胜。这才是货真价实南宋遗物,比起灵岩寺里的所谓吴宫旧物来一点也不掺假。连灵岩寺本身也已是本世纪的建筑,没有多少古意了。

天平之游

不知“文革”头几年打砸抢的风暴中,苏州是个什么模样?那些旅游热点地区因无人光顾而萧条寂寞?抑或为免费旅行的大串连的学生所挤满?在1951年那阵,游山玩水的人确实很零落,灵岩还有少许乡下的香客稀零零地来朝拜,天平则游客极少,那天又刮着大风,一派秋深的萧杀之气。

头天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助教朱小姐赶礼拜六回苏州,她是潘伯鹰的学生,自告奋勇陪我们同游,由她准备了些面包点心和熟菜,准备野餐。此人和我们有缘,几年后,1957年夏天,我应张维华之邀,去青岛度假时,又在轮船上巧遇,张维华也因答谢天平之游而请她吃了饭,但这是后话。

天平山以山顶望湖台的一片开阔平坦的巅址而得名,但我们都没有爬山的勇气。而且,和包租的马车夫约定,下午三点一定要启程回城,不耽误他六点钟向车行缴车。同时,朱小姐也要赶夜车回上海。上午赶到天平南麓已经快十一点了,三四个钟头休说山顶,连半山上的白云泉、卓笔峰、飞来峰也来不及转。所谓“天平三绝”,就只能赏览红叶了。时正秋暮,天平红叶虽没有北京西山的满山红染,却要比南京栖霞山的红叶集中而绚烂。光看看这片红叶,就已觉此行之不虚了。

在满地枯叶的枫林中溜达时,发现不少株老枫已经枯死,只剩下秃枝枯干。眼前这片枫林的树龄已有五百年左右,真担心再过百十年后将逐渐凋零。直到1992年秋赴苏为王西野画家祝八旬寿诞时,重游天平,才欣喜近十年来已补植了一批,总算有了“第三梯队”。当然这也是后话。

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