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文学网

青鸾文学网移动端

移动端

库维网络淘宝店

软件淘宝店

家乡四村

作者:刘国林时间:2016-10-07浏览量:
导读:作者介绍:刘国林,1950年生,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1975年以来,创作地域散文1000多篇,先后在《人民日报》、《青年文学》、《散文》、《儿童文学》、《萌芽》、《少年文艺》、《北方文学》、《北大荒文学》、《青海湖》、《雪莲》、《四

四奇之二:大姑娘叼个大烟袋

“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在红旗村四奇里排得上第二,可谓是见奇不奇、见怪不怪了。可那也是过去的老黄历——翻不得了。现在的农村仍是平房土炕,仍是必备两个笸箩:一个是装针头线脑的,一个是装烟的。你去串门儿,主人先是一句“炕上坐吧!”等你那两条腿往炕上一盘,主人就会把烟笸箩推到你跟前:“卷一支烟吧!”可见如今的农村,敬烟还是一个极注重的待客方式。

红旗村产烟,而且是窗户眼儿吹喇叭——鸣(名)所在外。烟草传入中国的“烟路”有两条:一条是经菲律宾贩往东南沿海,另一条就是由俄罗斯经远东铁路进入我国的。红旗村土肥地广。适合烟草生长,后来大多数的闯关东人居下来种起了烟草。于是乎,这玩艺也就在红旗村人的生活中找到了根植的土壤——直到现在,红旗村仍是烟草主要产地。

红旗村人的先辈们以游牧为主,顺便干些淘金、狩猎、挖参、凿冰眼掏鱼的活计。除此之外还干啥?消闲解闷的唯一的路子就是抽烟!说到这里你一定会问:“抽烟有啥好哇?”哎,不是替红旗村人争口袋,抽烟的好处就像红旗村人看“二人转”一样,“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若是抽烟没好处,红旗村人会这样美滋滋地对你说这话?恭恭敬敬的给你上烟?好酒者不进茶房,各好一道了!

不信?细说给你听:田间劳作,为防蚊蠓叮咬,得抽烟;进山打猎,为防蛇近身,得抽烟;冬天雪大“猫冬”时,一“猫”三五个月,日子咋熬?得抽烟。说来有意思,就连那烟灰也是红旗村人用来止血的灵丹妙药呢,管用得很。还有那烟袋油子,更是止咳平喘、消泻的民间配方呢。若不咋说“关东烟”浑身是宝,一样不能扔、一样不能少呢?再说上山采参,说道更多了:把头(老资格的采参者,挖参队伍的领头人)一声吼“打火堆,点蚊蝇喽!”小打(小伙计,学徒的)麻溜得把早预备好的蒿子沿着参位拢成一圈儿,一把火点着喽,再给把头点上一锅烟,操把扇子一个劲儿地搧。搧啥?让风把烟气吹开,这样把头的周围就不会有坟蠓来骚扰,把头就能专心致志地挖参了。传说老山参都有灵气,稍有移动就会钻土而去。若是因为赶蚊子放跑了参,那罪过你担得起?借个胆儿你也不敢怠慢。

抽烟在红旗村早就不是过瘾的方式,而是一种“营生”了。女娃子打小就跟着爹娘操营活计,也就跟着爹娘学会了抽烟。早年间纸贵(总不能用糊窗户纸卷烟吧?)只能选用烟袋抽烟。《铁嘴铜牙纪晓岚》的电视剧看过吧?那大烟袋就是红旗村人抽烟的缩影。红旗村的老汉老妪和壮年汉子抽烟不稀奇,而十来岁的小姑娘也个个手捏着一杆长烟袋,更是红旗村一景、一奇了。说起烟袋的结构,简单得很:有装烟的“锅儿”,通烟的“杆儿”,宜于叼咬的“嘴儿”。看着极有古典特色、极有派头,但这里边讲究也极多。锅儿似铜制为主,大多是手工敲制; 烟杆儿则铜木兼有,以乌木为上品;烟嘴儿就是五花八门了,有钱的主儿一色的玉石玛瑙青金石,没钱的贫苦人则多以铜锡为主;烟杆儿上吊一烟荷包,荷包里是半袋揉碎的烟沫儿;系荷包的线绳从袋口扎紧,下边甩着穗头;把锃亮的烟锅探进荷包里一挖,便是一锅子烟沫儿;用手把锅子里的烟末儿压实,再用火边点边巴嗒嘴使劲地吸,烟袋便点着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张家长、李家短地说得有来道去,没完没了。说够了,一袋烟也抽完了,把烟锅子对准鞋底轻轻一敲,敲净烟灰,再把烟袋往腰上一插,得,拜拜了,该干嘛还干嘛去。

大姑娘小媳妇的烟袋最讲究时髦,也最新潮。不说其烟袋多么昂贵,就是那烟荷包就是极讲究的工艺品:先绣上各式图案,再抽穗儿、压边儿、拿褶儿,弄得漂漂亮亮的。没过门的姑娘还经常把亲手做好的烟荷包当作定情物送给自己的心上人……那年景,要看见大姑娘鼓捣烟荷包,长辈们就要细心留意自己的闺女是不是有意中人了。

男人和一些经常外出劳作的女人,用的烟袋一般不过尺半,这样外出活动带着方便;上年岁的老妪抽烟一般是盘着腿坐在炕上抽,习惯用细长的烟袋,长度都在二尺以上,最长的四五尺不止。装上烟后自己够不着火,就由晚辈儿给点儿,或者凑到炕上的火盆里去点;坐在炕头上,要想拿稍远一点儿的物件也不用挪窝,长长的烟袋一伸就能拽过来;红旗村人祖祖辈辈都传承着对烟的敬畏。新娘子刚过门儿要给公婆行“装烟礼”,给公婆装袋烟,点上,才算真正嫁到门里。公婆自然也少不了掏“装烟钱”(这和现在的红旗村人“抽喜烟”是一码子事儿)。打过门以后,每天早起的头件事,就是来到公婆的屋里给二老点烟。晚上临睡前也不例外。烟袋在红旗村是必备的器物,也是身份的象征,是权威和尊严、更是一段接近尾声的历史——一段烟文化历史。

四奇三:养活孩子吊起来

红旗村的孩子是吊着养活的,这话你得信。用现在的时髦话说:“这里的孩子是忽悠大的。”你想,红旗村人先辈们游牧的生活状态和“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劳作模式,能不促成吊着养活孩子的风俗吗?游牧时期的先辈们得追着猎物走,一天跑到晚,孩子太小,抱着又太累,也不方便。男人们便想出个法子,把孩子放在悠车里,系个长布带让孩子的母亲斜挎着。既解放了双手,又能让孩子睡得安稳,还不容易抱驼了背。后来定居下来后,活计太多。男人在外劳作,女人就在家里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忙些家务针线活儿。那时红旗村的蛇虫野兽多得很,小孩子放在地上不安全,放在炕上又容易受热“上火”,于是孩子睡悠车是最好的选择。悠车,又叫腰车子,其功能接近于南方的摇篮。区别在于摇篮是落地的,而红旗村的悠车是悬空吊在房梁上的。小品王赵本山的一句“小孩不睡觉——欠悠”的歇后语,道出了悠车最根本的功用。其法是把悠车吊在房梁上,离地面约半米高,悠车上悬了蚊帐,把孩子放进去,一把,车就荡起来。这一荡,咋也得十几个来回才停下来,孩子的母亲就可借机跑到外屋看看锅里的大饼子,或者去院外给鸡添把食,腿脚快的还能再打桶水回来。回屋一看悠车停了,就再推一把,懒得用手就拿脚一踹,车子一晃起来孩子就不哭不闹,女人就操起纳了一半儿的鞋底接着忙,或者惬意地抽烟袋了。悠车悬空还保证了老鼠、黄鼠狼之类的小动物不至于伤到孩子。车子一晃,小凉风轻轻柔柔地搧动起来。不用搧扇自来风,也免了女人搧扇之苦,也就少受苍蝇蚊子叮咬了。平时孩子躺在悠车里玩耍,车子一晃,车上挂着的小玩具五颜六色地连动带响,唏哩哗啦地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孩子看得出了神,便忘了哭闹,女人下地淘米做饭啥也不耽误。据说,努尔哈赤带兵打进山海关以后,把悠孩子的法子也带到了京城。每天从早到晚,皇家的后宫便是一片悠车的晃动声和奶妈子哼摇篮曲的动听小调。不用问,从康熙帝到光绪帝,清朝的天子都是悠车悠大的呢!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