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无名草(六) - 记中国作协黑龙江作家刘国林
由此,刘国林想到全国各中学和小学的校长们,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多组织孩子们看看《作家刘国林作文大课堂》的讲课视频,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受益。习总书记讲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了刘国林的座右铭。他决心活到老,教到老,做出个样子来给年轻人看!
刘国林在散文创作上走过了四十年的风雨人生。回顾创作之路既有感慨,又有乐趣,也尝尽了苦头。总的说来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闲暇时,常常会回味自己创作散文的苦辣酸甜,总想把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年轻的文友们交流,希望能有所帮助。
刘国林认定自己的散文写得很“土”,“土”得掉渣,“土”得像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但四十年来他一直坚持走自己的“土”路。不管旁人怎么看,怎么说,自己怎么顺手怎么写,怎么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就怎么写。能让读者看明白,能写出旁人没想到的角度。也不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雅,只觉得“土”也是一种雅,是一种美,是一种由“俗”到美,由“土”到雅的美。
刘国林散文的美是藏在“土”里的美,是一种朴实的美,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他写出的近千篇散文都是这般“俗”,这般“土”。但一路走来,居然形成了一种风格,一种粗犷豪放的风格。
有个文学评论家说过,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世界。这也可能就是刘国林的这些‘土’文能得到编辑喜欢、得以变成铅字的缘故吧?
有人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话说得极是。不要认为词藻堆砌得越多越美、结果却适得其反,让人觉得华而不实、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还一个真实的我,朴实的我才是。
记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中国的文坛百业待兴,长篇作品也就是十多部,十几个文学家活跃在文学的舞台上。印象最深的是《林海雪原》、《暴风骤雨》、《上海的早晨》、《欧阳海之歌》、《艳阳天》、《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苦菜花》等。就是这些长篇,滋养了六亿中国人的文化需求,成了青少年的精神食粮。书中的人物也成了青少年的偶像。“学英雄,当英雄”,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由之路。
六十年之后,时代进步了,中国人走过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改革之路。有人说过去书由文人写,大众读。现在是书由大众来写,大众读书的热情却越来越淡。有人说太忙,没时间读;有人说,影视冲击,读书的必然少;有人说,全国一片麻将声,淹没了读书声;有人说,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赚钱多,傻子才读书。如此种种,都是“读书无用论”的翻版。
刘国林却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中国的文学事业方兴未艾。由少数人写,变大众写;由大众写,变成大众读。这也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势所趋。
中国由一个“制造大国”变成一个“创造大国”,不读书是没有立足之本的,是没有出路的。不仅是作家刘国林这样认为,国人也这样认为。尤其是年轻人也这样认为。到各大书店走走看看,读书人正由老龄化转为“少龄化”。此风不但见涨,而且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80后、90后是读书大军中的“主力军”,是“中流砥柱”,也是中国文学创作大军不可小觑的后备军。尤其是“不经风雨,怎能见到彩虹”的50后、60后,这些步入老龄化的、经历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中国人都会深有同感的。
很可能这种感受是偏见的,或者是以偏代全,年轻的文友们也应该是认同的。世界人都在刮目相看“中国速度”。不光是经济、科学、国防发展速度让“地球村”刮目相看。就连中国的文学发展速度也让“地球村”由“目瞪口呆”,转为“啧啧称赞”。就连诺贝尔文学奖都是由“望奖兴叹”,到“失之交臂”,到“失而复得”的。莫言的获奖不是他个人的荣誉,而是中国文学界的荣誉,华人文学界的荣誉。中国的文学赶上了时代的潮流,适应了时代的潮流,这就是“与时俱进”,不是“大浪淘沙”。
中国文学不光是汇入世界文学浪潮,而是站在世界文学浪潮的前列,是大潮的潮头,是排头兵。就拿网络文学的兴起来说,中国的80后、90后、00后充当了主力军,当仁不让。有人说,网络文学的兴起,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传统文学。刘国林认为这种说法不妥。他认为,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如同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相互协调,共同驱动才能前进。
传统文学有它的读者群,网络文学也同样有它的读者群。就像中医和西医同样治病一样,但治病的理念和方法不同,不能单说中医好,也不能单说西医好,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治好病人的病痛。
刘国林是从新闻岗位上退下来的,对报纸和网络的新闻关系也如同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样,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矛盾。
传统文学就是“中医”,网络文学就是“西医”,只有中西医有机地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的文学之路,就是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的“梦”之路。不能单纯的看,也不能片面地看。让两个轮子同时转起来,让两个翅膀同时动起来,中国的“文学梦”之路还会远吗?
来源:微信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