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无名草(六) - 记中国作协黑龙江作家刘国林
都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刘国林的创作体会也是这样。四十多年来,他写的千余篇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都凝于笔端,写起来也顺手、顺畅。
没有独特的感受不下笔,没有想好文章的来龙去脉不行文。不能无病呻吟,不能认为挖到筐里的都是菜,随便往出端。不负责任的草率作品既害己又害人,明眼人一看就是对付的文章。应酬的东西骗不了编辑,只能扔到垃圾筒里。
四十年来,刘国林抓住地域散文不放松,不管是写人的,状物的,叙事的,即景的,都离不开“北大荒”的“根”。扎在“北大荒”的黑土地,长在“北大荒”的黑土地,在“北大荒”的泥土滋养下生根,开花,结果,散发出了“北大荒”特有的芳香。千余篇作品若离开“北大荒”的根,很快就会沽竭的,枯死的。
事实上,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作品只能是昙花一现;水中月,雾中花,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还自冠以什么“流派”,自以为是,结果是一条鱼腥了一锅汤。
四十年来,刘国林发出的稿子退回来的多,变成铅字的少。有的编辑退信中写了只言片语,有的却泥牛入海无消息。他的退稿信叠起来要有他的个头高。
文友们只看到发表的一点点东西,其不知,那只露出了冰山的一角,绝大部分都埋没在冰水里,常人看不到而已。有时也想,爬格子苦哇,累呀,图个啥呢?这就是苦中有乐呀,这就是文海无涯苦作舟呀,只有在崎岖山路上不停攀登的人,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事实上,搞文学创作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落水的多,到达彼岸的却廖廖无几。既然苦差事,那你干嘛还这般做?有的文友肯定会这样问。你说的极是,真是冒傻气!耍笔杆的人都在冒傻气!刘国林在《旧屋忆事》的小文中曾这样写道:“有位谋了局处级的老同学绕着我的小茅屋走了一圈儿后问我:‘你的散文就是在这个小屋里写出来的?’边说边摇头。”意思是不可思议。老同学说出了心里话,真的是不可思议!但上了这个“贼”船的人是很难主动下船的,除非是被人挤到海里还要拼命挣扎。为啥?在《旧屋忆事》中写出了心里话:“人生一世,不唯其短促,但虑其无为!”人活在世上,若不给后人留下点儿“遗产”,那不枉活一生了吗?在文学的历史丰碑上,哪怕留下一点儿指痕,足矣!——因为努力了,追求了,到离开世界那天,也问心无愧了!
有的文友曾问:“你最初开始写作的动力是什么呀?”
刘国林便直截了当地说:“我写作的动力是来自环境熏陶的。”
是的。刘国林的记者梦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了。那是1962年上小学五年级时,知道学校有个叫李旭的老师经常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文章,广播里也时常播发他的新闻稿子。平常和他接触的朋友们都不叫他“李老师”而叫他“李大记者”。这一切,都被少年的刘国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像李老师那样,当个大记者,当个名记者!”
为此,他向班主任老师提出要调班级,从五年一班调到五年三班,因为李旭老师是五年三班的班主任。
班主任范老师听了他的想法后感到莫名其妙:“你是咱班的大班长呀,干嘛要跳班级呀?”
刘国林说出自己想法后,范老师笑了:“不用调班了,我让你跟李老师学写稿子就是了。”
来源:微信投稿